| 张居正,字叔大,号太岳,湖广荆州府江陵人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是远近闻名的神童,16 岁就考中举人,23 岁高中进士,从此踏上仕途。他先后得到严嵩、徐阶等权臣的器重,逐渐在官场中崭露头角。明穆宗朱载坖时期,张居正成为内阁成员,而到了万历皇帝时期,他更是一举成为内阁首辅,手握重权。 张居正出任首辅之时,明朝已深陷重重危机。官场腐败横行,各级官员贪污受贿、结党营私成风;经济上,土地兼并严重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,国家财政入不敷出;边防上,北方的蒙古部落时常侵扰,南方也时有叛乱发生,可谓内忧外患。面对如此困境,张居正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。 在政治上,张居正推行考成法。简单来说,就是年初时官员们签订责任书,明确各项任务指标,到了年底严格考核。完成任务的官员,会得到提拔重用或者至少能保住官位;而未完成任务的,则会被降职甚至丢掉官位。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,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。他还补充相关法律,规范和限制官员行为,建立起有效的问责机制,保证了官僚机构的高效运行。 经济方面,张居正推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条鞭法。此前,明朝的赋役制度极为繁杂,豪绅势宦常常利用各种手段逃避赋役、偷漏税粮,普通百姓负担沉重。一条鞭法将赋、役合并,并且一律以银缴纳。这一改革不仅取消了豪绅的特权,还让各级官吏难以借机敛财。同时,它增加了政府对大地主的税收,减轻了穷人和失地者的负担,简化了征税流程,使得国库迅速充盈起来,出现了 “太仓粟可支十年,周寺积金,至四百余万” 的繁荣景象。 展开剩余76%在军事上,张居正任用戚继光、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疆。戚继光在北方抗击蒙古,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、战斗力极强,多次击退蒙古的进犯,使得北方边境逐渐安定下来。李成梁在辽东也屡立战功,有效地保卫了东北边疆的安全。 1577 年,张居正的父亲去世,按照惯例,他应该离职回家守孝三年。但张居正为了不使改革中断,选择了夺情。按照祖制,朝廷官员父母去世,此人无论任何官员,从得知丧事的那天起,必须辞官回到祖籍,守制二十七个月,这就叫丁忧,到期继续回朝为官,这叫起复。这个制度虽不近人情,历任皇帝都对其推崇备至。无奈之下,张居正只有选择夺情。在当时,夺情是一种很不人道的行为。这一行为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暴,虽然在万历的支持下,张居正得以继续留任,但却引起了众多官员的不满,他们认为张居正违背了儒家的孝道。 最终,在张居正的努力下,明朝迎来了 “万历中兴”,国家经济复苏,军事力量增强,可以说“为明续命一百年”。然而,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众多既得利益者的 “奶酪”。那些因考成法丢官的官员,对他恨之入骨;被一条鞭法限制了特权的豪绅势宦,也伺机报复。张居正不仅面临着改革带来的外部压力,还在不知不觉中与万历皇帝产生了嫌隙。 作为万历的老师,张居正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,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。万历稍有错处,就会被严责。有一次,万历读书时将 “色勃如也” 读成 “色背如也”,张居正便在众人面前大声呵斥,吓得万历瑟瑟发抖。还有一次,万历在宴会喝酒,让侍从唱歌助兴,侍从不会唱,喝高了的万历要拔剑杀人,最后割了侍从的头发。张居正得知后,不仅命万历起草《罪谕》,还让他长时间跪在门前反省,大庭广众之下,复述自己犯下的错误。 再有一次,万历令内阁拟旨晋封自己的岳父王伟为永年伯,两年后又命内阁拟旨将王伟的弟弟、儿子晋封爵位,要求世袭。张居正引用祖宗对外戚封爵的先例,在外戚官职世袭待遇上坚决不能破例,因此得罪了皇帝,也得罪了外戚。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,几乎代行皇帝的一切权力,这让万历感到自己如同傀儡一般。更让万历心生不满的是,张居正要求皇帝勤俭节约,自己却生活奢侈。他有一顶需要三十二人才能抬动的大轿,轿内设有客厅、卧室、厨房,甚至还有金童玉女伺候。他的衣服鲜美耀目且日日更换,住所装修豪华,器物昂贵。 1582 年,张居正病逝,享年五十八岁。在他刚死之时,万历皇帝为之辍朝,赠上柱国,谥“文忠”,皇帝为臣子辍朝,是表示皇帝对臣子的重视和极度的哀悼。整个大明王朝,得赠上柱国的也没几位,谥号“文忠”,这是文臣最顶级的谥号。即便是放在整个大明朝历史上,万历对张居正的封赏也都是级为显赫的。但往往就是追赠越丰厚,结局就越惨。 由于张居正新政实施期间,严抓贪腐,曾抄家无数,导致无数贪官落马,大臣们对张居正的不满与仇恨也在慢慢累积。他去世后第四天,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就弹劾他生前所荐的潘晟,万历当场罢了潘晟的官职。此后,言官们纷纷将矛头指向张居正,各种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万历的案头。1583 年,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,曾经对他言听计从的大臣们也纷纷落井下石。 等到万历亲政后凭借此机会,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,削尽其宫秩,迫夺生前所赐玺书、四代诰命。只要是张居正提拔过的官员,全部被贬斥或者罢黜。张居正的家被抄出十多万两白银,一万两黄金,长子张敬修忍受不了严刑拷打,最终自缢身亡,张居正本人险些被刨棺虐尸。幸好当时有贤臣劝阻,万历皇帝才放弃了将张居正掘坟鞭尸的想法。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,自缢身死;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,绝食数日仍不死,被削籍为民;张嗣修被发配广东 。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,他年逾八旬的母亲也惶惧哭泣,求死不得。这大致就是张居正的结局,不仅是晚节不保、名声扫地,家人也是死走逃亡,极为悲惨。 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、太师的大臣,被后世冠以“明朝第一首辅”之名。他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,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,让大明王朝重现生机。他的改革措施,如一条鞭法,在我国古代税收制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即便在今天,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。然而,他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、奢侈的生活作风,以及与万历皇帝之间复杂的权力纠葛,最终导致了他凄惨的结局。 发布于:重庆市
|